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於1972年3月2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1973年該片獲得第4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 。2007年被美國電影協會選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
中文名:教父 | 製片人:艾伯特·魯迪 | |
外文名:The Godfather | 主演: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 | |
上映時間:1972年3月24日 | 類別:劇情 驚悚 犯罪 | |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編劇:科波拉、馬里奧·普佐 | |
影片片長:175分鐘 | 語言版本:英語、義大利語、拉丁語 | |
畫面顏色:彩色 | 主要獎項: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改編劇本 | |
最高票房:2億4500萬美元(截至1997年) | imdb編碼:tt0068646 | |
出品公司:派拉蒙影業 | 發行公司:拉蒙影業 | |
拍攝地點:美國 | 拍攝日期:1971年3月29日-1971年8月6日 |
製片地區:美國 | 製片成本:$6,000,000 | |
原 著:馬里奧·普佐 | 配 樂:尼諾·羅塔 |
劇情簡介/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托·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維托·唐·科萊昂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併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幸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衝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
演職員表/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 |
|
![]() |
|
![]() |
|
![]() |
|
![]() |
|
以上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 在影片拍攝期間,科波拉與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發生了激烈衝突,以致製片方考慮過將他換掉。
• 片中馬龍·白蘭度的大多台詞是照著提示卡念出來的。此外,他還有意模仿了維托·科萊昂的人物原型Frank Costello的聲音。
• 馬龍·白蘭度希望讓唐·柯里昂看起來像「鬥牛犬」。試鏡時,他在嘴裡塞了棉花,讓兩頰鼓起來。實際拍攝時,他佩戴了一副牙醫特製的牙套。
• 扮演盧卡的Lenny Montana因與馬龍·白蘭度配戲非常緊張,甚至說錯了台詞,不過科波拉認為他的緊張表現恰到好處,在最終版本中予以保留。
• 片中維托給了強尼一個掌摑。然而這是劇本中沒有的,扮演強尼的阿爾·馬蒂諾流露出的困惑也是他真實的演繹。
• 開篇場景中白蘭度懷抱的那隻貓是他在派拉蒙的片場偶然發現的一隻流浪貓。這隻貓的呼嚕聲甚至蓋過了白蘭度的台詞。
• 在卧室場景中,床上的馬頭場景堪稱這部電影里最驚人的一幕,劇組使用了真實的馬頭拍攝。動物權利組織因此提出抗議,科波拉稱這隻馬頭是從一家狗糧加工廠購得,他們不會出於拍攝需要而殘害動物。
• 科波拉最初的導演剪輯版長126分鐘,而製片方認為過短,正式上映的版本比導演剪輯版長50分鐘。
• 桑尼毆打康妮丈夫的場景用了4天才拍攝完成,使用的臨時演員多達700人。
• 艾爾·帕西諾表示馬龍·白蘭度在拍攝醫院中的鏡頭時,確實熱淚盈眶。
• 扮演卡羅的吉亞尼·盧索有著黑道背景。由於從未演過戲,他的出演遭到了白蘭度的反對。為此吉亞尼·盧索試圖威脅白蘭度。然而這讓白蘭度誤以他是在表演,並因此肯定了他的演技。
• 拍攝桑尼在街上毆打姐夫的鏡頭時,扮演桑尼的詹姆斯·凱恩打斷了那位演員的兩根肋骨。另外,當時畫面的背景中出現了卡車和木箱,用於遮擋不適合的背景。
• 在西西里拍攝的畫面中,邁克爾的妝容與在紐約拍攝時不相符,因為派拉蒙不願支付化妝師赴義大利的費用。
• 在拍攝沃爾茲住所的外景時,由於羅伯特·杜瓦爾和約翰·馬利無法到場,劇組只好物色臨時演員作兩人的替身
• 以上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創作背景
《教父》改編自馬里奧·普佐於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維托·科萊昂的原型是被稱為「黑幫總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Frank Costello和Vito Genovese都是紐約黑手黨的成員,小說中的一些黑手黨行動也源於兩人製造的真實事件。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沒能出現在影片中,比如維托·唐·科萊昂對於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為黑手黨的教父。 。
演員選擇
製片方派拉蒙影業公司起初並不認同導演科波拉選定的演員。製片方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維托·唐·科萊昂,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奧利弗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派拉蒙影業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維托·唐·科萊昂,後來經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製片方終於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於以往,而且務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議。在試鏡中,白蘭度擊敗了競爭對手歐內斯特·博格寧,並獲得了派拉蒙公司上層的認可 。
製片方本想請羅伯特·雷德福或瑞安·奧尼爾扮演邁克,而科波拉則希望啟用看上去像義大利人的陌生面孔。科波拉看中了初出茅廬的阿爾·帕西諾,可製片方認為身高只有1米70的帕西諾不適合扮演邁克。雖然傑克·尼科爾森、達斯汀·霍夫曼、沃倫·比蒂、馬丁·辛和詹姆斯·凱恩都參加了試鏡,但科波拉仍堅持為帕西諾爭取這個角色,並以退出拍攝相威脅,無奈之下製片方最終只得妥協 。
除去片中的主角外,其他角色也競爭激烈。布魯斯·鄧恩、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都是扮演湯姆·哈根的最初人選。安東尼·博金斯和米亞·法羅也分別參加了桑尼和凱伊角色的試鏡。羅伯特·德尼羅參加了邁克爾、桑尼、卡洛和鮑利四個角色的試鏡,並得到了鮑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選擇用他完成「交易」,因為在製片方無法確定是否該讓阿爾·帕西諾扮演邁克時,帕西諾已經簽約出演《我的子彈會拐彎》,科波拉為了得到帕西諾,就必須用德尼羅交換 。
導演選擇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並非是執導《教父》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演之前,製片方至少與兩位導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義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但是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科波拉起初不願執導這部電影,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於他的西西里血統。後來科波拉發現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導 。
拍攝場景
1971年3月29日,《教父》正式開拍。片中沃爾茲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磯大多,其餘外景則多數在紐約拍攝完成。影片中西紅柿花園是在紐約長島的一處私人居住地實景拍攝。為了拍攝邁克爾和凱伊在聖誕節的購物場景,劇組特地將已經關閉的Best Company旗艦店重新裝扮 。
電影道具
在拍攝莫·格林被殺的鏡頭時,為打造齣子彈射穿眼球的效果,劇組在演員的鏡架上隱藏了兩隻管子,分別裝有血液和BB彈及壓縮空氣,當槍響后,BB彈在壓縮氣體的作用下從內部擊碎鏡片,血液也隨之湧出。麥克勞斯基額頭中彈的效果也同樣出自一系列機關,劇組為演員製作了一個假前額,並在額頭中央留出缺口,向缺口注滿假血,然後再用一塊「肌肉」堵住缺口 。
製作發行/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教父》於1972年在美國上映,上映首周票房就超過了524萬美元,首輪上映的票房達到8150萬美元,恰好是其拍攝和宣傳投入的14倍。影片重新上映后,北美票房總額達到1億3400萬美元。截至1997年5月,影片在全球的累計票房超過2億4500萬美元 。
2013年12月,中國首次引進《教父》系列電影,並由泰盛文化發行《教父三部曲》BD四碟套裝珍藏版以及DVD三碟套裝珍藏版 。
影片評價/教父[1972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電影]編輯
總體評價
《教父》以沉鬱冷靜的風格講述了一段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黑幫史詩。它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黑幫電影之一,被譽為男人的聖經。該片不但在評論、藝術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而且它還為後人樹立了一個典範,是一部眾口稱讚的經典電影,它在權威電影網站上的好評率高達百分之百 。美國權威電影組織美國電影學院將其評為「美國最偉大的黑幫經典電影」 。 (時光網、新浪網評)
《教父》對電影史、黑幫類型片、流行文化的影響至深至遠,它是很多導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電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等演員的出色演繹,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詩性,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傑作。《教父》作為黑幫題材的電影,不是虛無主義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這部電影有著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討論善惡,也很少用主觀鏡頭表現宗教的道德觀,但就是在幾個節點,集中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煎熬,舉重若輕地表達了這一層內涵(《南方周末》評) 。
《教父》以精細的筆墨描述了黑手黨全盛時期的家族恩怨。雖然影片的格局龐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但是導演科波拉卻把整部影片處理得有條不紊、扣人心弦,展現了高超的專業技巧(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評) 。
《教父》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這部電影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合肥晚報》評) 。
《教父》對宗教的討論若隱若現,善惡的界限被優雅、溫馨、仁慈、家庭所模糊。片中教父的形象顛覆了人們對黑幫大佬的傳統認知,影片里的黑幫大佬不再一臉橫肉飛揚跋扈,他可以溫和仁慈,可以體面優雅。導演在電影里安排了大規模的刺殺場景,嫻熟地運用交叉蒙太奇表現復仇情節。當馬龍·白蘭度以極其平和的口氣說出他會提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時,黑社會的暴力行徑被最大化地消解,並由此產生出巨大的美學張力(《南方周末》評) 。
敘事情節
《教父》在敘事上很圓熟,婚禮半小時的伏線密集,對龐大的人物關係網、情節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影片開頭埋下的幾處伏筆,在後來的劇情中全有呼應,而且令人感到新穎的是這幾處呼應並不決定情節走向,而是草灰伏線式連接。比如殯儀館老闆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長子桑尼被槍殺后,教父拜託他來為愛子整理遺容。蛋糕店老闆的女婿恩佐第二次出現是在教父被槍擊后,在醫院裡和邁克爾假扮保鏢護衛教父。這幾處情節,都沒有決定劇情的走向,而是連接了前後劇情,將複雜的人物關係網融為緊密的整體;而且這種呼應是古典敘事中常見的「受恩-回報」式呼應,敘事節奏綿勁,對人物塑造的本身也是一種渲染(《南方周末》評) 。
場景鏡頭
《教父》有多處極其經典的鏡頭運用,比如開場老教父背對鏡頭,聽著殯儀館老闆講話,光線很暗,等耳語過後,突然正打,然後慢慢拉開鏡頭,呈現全屋的場景,將教父威嚴的一面烘托得非常成功。影片結尾處,景深鏡頭的運用也堪稱經典,凱站在近景,遠遠看著邁克爾接受手下表示臣服的吻手禮,之後門緩緩關上,象徵意味十足。影片的打光是極為革命性的,在之前幾乎沒有人敢嘗試如此暗的光線,殯儀館一段,是這種黑白對比光最為強烈的一幕,教父從黑影中走出來,五官輪廓分明,陰影的處理非常考究,出色地烘託了這一橋段的悲傷情緒(《南方周末》評) 。
演員表演
作為名傳史冊的經典黑幫電影,《教父》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將人帶入了驚心動魄的時代,領略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故事,當然還有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杜瓦爾等演員的偉大表演,尤其是馬龍·白蘭度和阿爾·帕西諾扮演的新舊兩代「教父」,早已是電影史上經典角色。《教父》使得馬龍·白蘭度再度輝煌,也使得阿爾·帕西諾自此登上絢爛的影壇,他們共同演繹了新舊教父之間的角色傳承,雖然直接面對的戲份並不多,但在醫院中簡單的一句對白、一個親吻、一個微笑,已經不動聲色地預示了終將到來的改朝換代(時光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