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流鎮地處五華縣南部,東與棉洋鎮相接,南與梅林鎮接壤,西與周江鎮相連,北與橫陂鎮交界。區域面積238平方里。省道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琴江河貫穿全鎮。是五華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陸河等沿海地區的咽喉。現轄42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底總人口12.5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11.4萬多人。安流鎮府設在安流圩。
安流鎮級建制已有數百年歷史。解放后,行政機構名稱和行政區域曾多次變更,曾分別稱為安流鄉、安流公社、安流區公所,1987年始稱安流鎮。2003年12月和2004年11月文葵鎮、大都鎮分別併入安流鎮。

安流鎮於2003年被省批准為中心鎮。各種配套機構比較健全:銀行、信用社、供銷社、電信、郵政、行動電話、國稅、地稅、工商、食品、畜牧、醫院、供電、文化、廣播電視等有完全中學1所、初中6所、小學56所。
安流鎮是全縣三大中心鎮之一。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的發展:
道路交通:省道惠水線、安浦線在安流圩交匯並貫通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80%的村實現了村公路硬底化。90%以上的自然實現了通機耕路。
通訊:全面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通行動電話。目前全鎮有固定電話用戶,1600多戶,行動電話用22000多戶。另有24個村接通了縣有線電視,可收看2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圩鎮建設:2005年,安流鎮按照中心鎮建設的要求,聘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地理研究所,梅州宏圖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對安流鎮2005年—2020年整體規劃進行了測設修編,圩鎮城區面積從現有3.2平方公里擴到8平方公里。安流圩以琴江河為界。分為安鎮和司前兩大域區,以新、老安流大橋相通。有強華市場、司前兩大綜合市場,近年開發的有河堤東新秀街,河堤西街目前正在開發。圩鎮現有門店,商住房有1200多間。新規劃可開發面積有近4平方公里。
安流鎮是農業大鎮。有耕地4.42萬畝,山地22.5萬畝。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近年來,每年水稻種植面積達6.5萬畝以上,總產3.2萬噸以上。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茶葉、羅卜、甘蔗等,主要果樹有荔枝、青梅、果合柿、三華李、香蕉、柚、菠蘿等、特別是秋前湖菜莆,吉洞尾烏皮蔗遠近有名。
近年來加大了黃牛冷精神配種品種改良和瘦肉型豬肉推廣。累計黃牛冷配產仔8300頭,年出欄瘦肉型豬2.9萬頭,占出欄總數的62%。扶貧開發創造了「房畜(禽)果沼魚並舉,安居房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紅山模式」。就是幫助支持貧困戶建起一座安居房,養一塘魚。「紅山模式」在全市、全縣得到推廣。
青龍寨位於安流鎮半徑村棉洋河畔。建於明代。此寨由數十座單體建築組成兩圍雙層樓封閉式寨場,平面如船形,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40米,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寨內建築保存完好。
李江墓位於安流鎮低坑小學背後右側山坡上,形喝猛虎過江。築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墓用灰沙砌築,座西北向東南。呈交椅形,設四層墓圍,內設祭祀台和拜壇。墓長24米,寬14米,佔地面積約340平方米。是五華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灰沙石寶墓葬。現保存完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前湖義冢,位於安流鎮三江村秋前湖義冢角,築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長樂縣(今五華縣)知縣彭光祖倡建。冢內埋葬屍骨1400多俱,均為當地無主墳骨骸,其中不少是清咸豐年間廣東天地會起義軍與清軍戰鬥時雙方陣亡將士的無主墓。冢由墓群組成,共計1449座,外觀呈扇形,均用灰沙砌築,通長30.5米,通寬40米,佔地面積近1300平方米。主墓在中央為交椅形墓,子墓圍在主墓左右和後邊,為封土堆墓,弧度不等地圍成33層,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