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是英國第二大圖書館,其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該館一直是英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60年代初才讓位於不列顛圖書館。除此之外,牛津大學還有幾個專門性質的圖書館。

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是英國第二大圖書館,其歷史可追溯到14世紀。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該館一直是英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60年代初才讓位於不列顛圖書館。除此之外,牛津大學還有幾個專門性質的圖書館。是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綜合服務。 成立於2000年,它包括近40個圖書館。 有重大的研究圖書館,以及連接到院系,部門及大學等機構的圖書館。 伯德雷恩圖書館的人數超過1100萬印刷品合併收藏,除了大量的材料,在許多其他格式。

牛津大學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096年在那裡開始的教學。當英法關係惡化,亨利二世於1167年禁止英國學生在巴黎大學學習后,牛津開始迅速發展。也就是從此時起,第一個學校公寓建立,之後逐漸成為學院。1209年,由於學生暴力行為,大學被解散(此事件導致一些學生和教師離開牛津並建立了劍橋大學)。
1214年6月20日,經過一名教皇使節的斡旋,大學重新回到了牛津,並得到了特許。牛津大學的身份直到1571年通過的一項法案才得到正式的確定。牛津大學產生了4位英國國王,4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25位英國首相,還有其它國家的領導人。

牛津大學圖書館是世界上收藏書籍和手稿最多的圖書館之一。它們能夠提供多種服務,當然,有的服務只限牛津大學的成員才能享受,如牛頓目錄、電子期刊、在線資料庫等類型的服務即是如此。
牛津大學擁有豐富和多樣化的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分為兩類:主要研究型圖書館和單獨圖書館。大學本身擁有的研究型圖書館,為全校師生提供服務,這類圖書館叫做主要研究型圖書館,如牛津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法律圖書館、拉德克利夫科學圖書館、薩克勒圖書館、社會研究圖書館、泰勒制度圖書館等;各系、科、學院有自己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的功能主要是為它們各自的成員服務,當然,這些圖書館中某些早期收藏物也有研究價值,這樣的圖書館叫做單獨圖書館,其總數超過100個。單獨圖書館有的是根據事物名稱命名的,有的是根據學科命名的,有的是根據在線目錄的編碼命名的。所有圖書館都有自己的網址,提供服務類型、開放時間、管理人員、網上查詢、借閱、電子資源等服務項目。 牛津大學的研究型圖書館在學校中起著重要作用,以社會研究圖書館為例,該圖書館支持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社會學等專業的教學、學習和研究,凡是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一般都到這裡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該館具有同時接待4000名讀者的服務能力。任何牛津大學的成員都可以利用社會研究圖書館的資源,只要他們擁有該館的有效借閱卡即可。但是,任何讀者第一次到該館借閱時必須進行詳細地登記。館內收藏物實行開架借閱,圖書館管理委員會通過分類系統對各類資料進行組織,這使瀏覽各個學科變得非常容易。閱覽者還可以通過在線目錄(OLIS)查詢該館收藏的圖書和雜誌。圖書館的所有程序實現了自動化,這使讀者能夠及時提供和查詢最新館藏信息。
為了支持教學,社會研究圖書館提供多種核心文獻的副本,這些核心文獻是由經濟學系、政治學系、國際關係學系、社會學系、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系從超過200種的閱讀目錄中選擇提供的。與牛津大學圖書館一樣,社會研究圖書館也提供經濟學研究方面的支持,這些經濟學收藏物都是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該圖書館的信息技術設備使讀者能夠使用其收藏的超過7000種類型的電子期刊、超過300種類型的在線資料庫。
社會研究圖書館分佈在校園的三個地方:經濟學圖書館位於馬蘭路,政治學、國際關係和社會學圖書館位於喬治亞大街,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圖書館位於威靈頓廣場。總的來講,社會研究圖書館的收藏物比較強調跨學科之間的研究。

在全世界各種類型的圖書館中,牛津大學圖書館可以說獨樹一幟。牛津大學圖書館系統的各類收藏物已達到650萬冊.無論收藏的數量或質量在世界上堪稱一流。此外.在管理方面更具有特色。
牛津大學是聞名於世的學府,而牛津大學圖書館也毫不遜色地成為世界著名的學術研究圖書館。圖書館是由約104個獨立的單元館組成,這些圖書館主要是為大學本科生設立的,但在國家內及國際問都有很大影響。其中塞克拉圖書館的館藏主要是藝術和考古學.泰勒圖書館的館藏主要是現代歐洲語言和文學。
另有RadclifeCamera等共十座館舍,備有29間閱覽室供大眾利用,工作人員約有400人。今日,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數量僅次於大英圖書館,藏書約650萬冊,其中包含現代人文、期刊、自然科學、稀有書籍等,包含東、西方手抄本16萬冊,搖籃本約6,500冊,另有現刊5萬餘種,地圖約117萬件.數量龐大,珍藏無數.是世界上收藏書籍和手稿最多的圖書館之一。該館在東方抄本、英國文學、早期印刷、地方歷史方面的珍貴收藏,為研究者視為學術寶庫。它們能夠提供多種服務.當然.有的服務只限牛津大學的成員才能享受.如牛頓目錄(The.NewtonCatalogue)、電子期刊、在線資料庫等類型的服務即是如此。
該館中專設了東方藏書室和漢語研究院.藏書主要來源於各個時期新教徒傳教士的收藏,傳統中國學者給予的那個時期最精美最好的中國藏書,也有在戰爭中從中國掠奪而輾轉到圖書館的,以及後來在斯卡布勒基金會支持下購入的漢語叢書。1994年,這些中文書移到沃爾頓大街的漢語研究總部,后又被命名為漢語研究學院圖書館。如今館內有130000多本漢語藏書.每年遞增2000多本新書,並且有750多種當代漢語期刊。古典藏書包括明朝晚期到清朝末期的稀世珍品,僅17世紀流傳到歐洲的書籍該館里就有四分之一。這些收藏是現存最豐富的藏書之一,包括1500O多部19世紀傳教士的出版物.100多部明朝版本和大量有關清朝宮殿版本,其中有許多是僅在遠東才能看到的近期,該館開始有次序的接納與現代中國有關的材料。大量的研究性圖書供閱覽.還可以在東方閱覽室中進行學術討論。但是除了協會的成員和以註冊的漢語研究院的學生外.其他人都不能借閱和接近圖書。
巴德里圖書館(BodleianLi—brary)是牛津大學的主要圖書館。以巴德里圖書館為例.從1610年開始,歷經近4個世紀,它遵循牛津的法令管理。法令規定館長們應該保持它不僅作為大學圖書館,而且是國家和國際重要機構的職能。其獲府撥款。圖書館董事長必須獲得牛津大學經費委員會的首要資金.數量由大學的經費委員會和中心計劃委員會決定,一般不超過10%,每年僅購書經費一項約300萬英鎊(摺合4000多萬人民幣)。二是特殊的非政府撥款。圖書館董事長通過自身的努力,為特殊目的獲得政府撥款以外的款項,如研究項目撥款等。三是來自大財團和社會各界的捐贈。巴德里館的發展過程中,屢屢獲得巨額捐款、捐書,有私人圖書館的整體捐獻。英周銀行家菲利普·基維爾連續多年捐助牛津大學圖書館、薩伊德商學院和三一學院。牛津大學現在的經費情況也不樂觀,教學和科研經費比較緊張,但圖書館的經費不可以減少。
牛津大學巴德里圖書館的繳存本有四百餘年的悠久歷史。巴德里在1610年與倫敦的出版業工會(TheStationers』Company)獲得協議,凡出版業工會成具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都必須免費提供最少一冊給牛津大學圖書館,至今如此。繳存本制度於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有極重要的影響。其中有近150年是穩定而大量的收集,圖書館繳存本均佔百分之六十以上.若加上交換贈送所得可能達到70%.該館每年購買而得的書均不足30%。期刊方面,繳存本所佔比例比圖書略低,在56%至61%之同.但仍居人藏總數的大半;購入的期刊在31%至36%之間。可見,繳存本制度保障了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建設。
大學圖書館通常以服務校內讀者為主.而牛津大學圖書館在處理此問題上,亦頗有其獨特之處。該館自然要向全校師生開放使用,但是,它強調的是相關學科研究層級的資料。牛津大學圖書館藍不打算成為大學部學生獲取資料的專門館。在許多規章文件上,該館自己定位為「全國性法定繳存圖書館」(a nationallegalde—positlibrary);在擬定館藏發展方向時,一再表明牛津大學圖書館兼具大學及國家圖書館的角色(TheBodleian』S Roles as a Universityand NationalLibrary),藍且是一個全國的及國際的研究中心。所以,為實踐成為全國的以及國際的學術研究資源中心目標的服務理念.該館對所有真正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敞開大門,提供所有學者甚至一般民眾使用,並廣泛接納國內國外的學者。

研究型圖書館(MajorRe。searehLibraries)和單獨型圖書館(IndividualLibrayr)是牛津大學圖書館的兩類模式。研究型圖書館,是指大學本身擁有的研究型圖書館.為全校師生提供研究服務。如牛津大學巴德里圖書館、牛津大學法律圖書館、拉德克利夫科學圖書館、薩克勒圖書館、社會研究圖書館、泰勒制度圖書館等。單獨型圖書館,是指各系、科、學院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室大致可分學院圖書館、學系圖書館、學科主題圖書館等。單獨圖書館的功能主要是為它們各自的師生服務,有的可以提供借閱服務,有的僅供館內研究參考而不準借出。各館館藏數量及服務人員多寡亦不等,但都是提供極端分散卻又極為豐富多檬的館藏與服務。這樣的單獨圖書館,其總數超過100個,有的是根據事物名稱命名的.有的是根據學科命名的,有的是根據在線目錄的編碼(onlineeatalogueeode,簡稱0LIScode)命名的。所有圖書館都有自己的網址,提供服務類型、開放時間、管理人員、網上查詢、借閱、電子資源等服務項目。
研究型圖書館在該大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以社會研究圖書館為例社會研究圖書館分佈在校園的三個地方。經濟學圖書館位於馬蘭路;政治學、國際關係和社會學圖書館位於喬治亞大街;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圖書館位於威靈頓廣場。該圖書館支持經濟學、政治學、國際關係、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社會學等專業的教學學習和研究.凡是相關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一般都到這裡查閱文獻資料該館具有同時接待4000名讀者的服務能力。牛津大學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只要他們在該館辦理借閱卡即可。除讀者第一次到館借閱時必須進行詳細登記外,其餘可以來去自由。文獻資源實行開架借閱.館員通過分類系統對各類資料進行組織,讀者可以通過在線目錄(0LIS)查詢.瀏覽各學科資料非常方便快捷。該館的所有服務實現了自動化.為讀者能夠及時提供和查詢最新館藏信息。為了支持教學,研究圖書館提供多種核心文獻的副本,這些核心文獻是由超過200種的閱讀目錄中選擇確定的。社會研究圖書館也提供經濟學研究方面的支持,這些經濟學文獻都是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圖書館收藏有7000餘種的電子期刊、300餘種的在線資料庫可供使用。十、前瞻性服務戰略計劃與特徵該館計劃近年0ULs在物理館舍和管理結構上將採取一個協調的、響應強的、前瞻性措施,提供和發展讀者服務.來支持三類用戶群體:牛津大學的學生、牛津大學的教職員工和牛津大學之外的研究人員。這些措施建立在針對不同群體的圖書館服務組織的基礎上.同時滿足一般的和跨學科的需要.將資源的有效利用充分的利用圖書館資源:(1)通過採購電子資源和創建數字化資源減少對於實體資源利用的依賴。(2)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諸如電子文獻傳遞的新型服務。(3)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現有服務的傳遞更加高效.更加提高成本效益。(4)在實體資源利用非常關鍵的地方,通過關鍵館舍的延長開放時間、增加開架資料、拓展自動館藏資源進行服務。(5)改善物理環境,充分為讀者服務.保證用戶教育和培訓項目的實施。(6)確定用戶服務工作中0ULS職工所需的核心和高級技能.為這些職工提供相關的培訓。(7)五格管理,使圖書館職工能夠及時響應用戶需要。其服務將具有如下特徵:為讀者提供響應更加及時的服務:電子資源獲取充分利用;物理館藏存放在適當的位置;更少的館舍和低成本、高密度的二線書庫(offsite storage);更少的職工隊伍,但具有高質量服務的能力;降低所有服務成本。
總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許多管理特色,對保存該國文化遺產,對世界學術研究資源的貢獻.實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佳例。值得國內關心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人士的關注和學習借鑒。
牛津大學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共圖書館之一,曾被用來拍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魔法學校的部分場景。記者近日訪問了這座著名的「知識寶庫」,負責接待工作的是對該館了如指掌的依莎貝拉小姐。從她口中,記者探聽到不少有關圖書館的「獨家秘聞」。
據依莎貝拉介紹,牛津大學圖書館現有藏書800萬冊,其中很多都是古籍珍本,論級別僅次於大英圖書館。館內藏書只能閱覽,不能外借,對女王也不例外。此外,很久以前牛津大學就立下規矩:在成為該館新讀者前必須宣誓。誓詞大意是:不得偷拿、損毀、玷污書籍,不帶火種進館,嚴守館內各項規定。早年間,這種誓言是要用古老的學術語言拉丁語講出的。依莎貝拉表示,臨時參觀者就不要求宣誓了,但必須嚴守其他規定,例如不得拍照等。
牛津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記者看到,在圖書館二樓可開架閱覽的圖書,很多是三四百年前的珍貴資料。進館之前記者還被告知,如要在筆記本上做摘錄,只能使用鉛筆。因為不論是鵝毛墨水筆,還是鋼筆、圓珠筆、簽字筆,一旦污損了這些珍貴書籍,損失將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所有閱覽者都老老實實地使用最可靠的鉛筆。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開始,牛津大學圖書館又添了一項新規定,就是放在書架最上層的書籍禁止利用梯子拿取。原來,館方打算將圖書館內的古董書籍保留在其歷史位置不再移動。另外考慮到圖書館的欄杆很低,使用梯子也不安全。那真需要看這些古書怎麼辦?依莎貝拉聳聳肩說,只有到英國別的圖書館看這部書的其他版本了。

依莎貝拉驕傲地告訴記者,該圖書館的館藏近70%是靠出版社繳存,真正購買的書籍比例不高。牛津大學是英國書刊繳存制度的開創者,早在1610年就與倫敦出版業協會達成協議,該協會成員每出版一部新書,就向牛津大學繳存一部。這樣的圖書繳存制度,歷經滄桑保持至今。目前,來自英國和世界各地的捐贈圖書源源不斷地湧進圖書館。依莎貝拉說,圖書館每周收到的新書達到5000冊。
「800萬冊的館藏加上每周5000冊的新書,如何安排得下呢?」記者不禁問道。依莎貝拉似乎對這個問題早有準備,她說,牛津大學城到處都是古建築,不可能建新的現代化高樓用來藏書,唯一的出路就是轉入地下了。現在這個圖書館地下方圓幾平方英里都挖空做了藏書之所。如果將地下的圖書取出放在書架上,那麼這個書架會有190多公里長。
圖書館無疑是防火重地,那麼牛津大學圖書館是怎樣倖存於二戰時期納粹德國轟炸之下的呢?為此,記者特意向莫德林學院的老教授請教。原來,當年不列顛空戰時期,納粹並沒有轟炸牛津大學。據教授講,納粹德國的如意算盤是在佔領英倫三島后,將牛津作為英國的新首都。該圖書館不僅因此躲過一劫,還協助收藏了很多從倫敦轉移過來的珍貴書籍。
作為中國人,記者自然關心圖書館收藏的中文書籍情況。依莎貝拉告訴記者,牛津大學圖書館向來重視漢學,早在中國明朝時就委託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購買明朝刻印的書籍。目前館里有幾萬冊中文古籍,主要是明清小說。如果算上後來收藏的中文書就更多了。另外,圖書館中文部還學會了一個絕活,就是用中國古法修復中文古籍。
可以說,記者了解到的這些「秘聞」,其出發點都是對知識、對文化的尊重。就如同牛津大學圖書館取名為博德利圖書館一樣,博德利本是牛津大學16世紀的校友,當年他為建立圖書館出錢出力、四處奔波。熱愛知識的人自然會贏得愛戴,這座圖書館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錢鍾書先生在牛津讀書時,是這座圖書館的常客。不過飽學的錢先生沒有將這個圖書館按發音直譯成「博德利圖書館」,而是譯為「飽蠹樓」。恐怕這種形神與發音兼備的翻譯,也只有錢先生那樣的書蟲想得出來吧。
獨奏(搜索牛津大學圖書館在線)是目前圖書館館藏主要的搜索引擎。SOLO的提供一站式搜索快速訪問牛津大學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主體,無論類型,格式,或地點和交付解決方案。 這些措施包括OLIS(牛津的印刷和電子圖書聯合目錄),邑(牛津大學的研究資料館),OxLIP +(目前超過800個的電子資源資料庫)和歐電子期刊(超過28000電子期刊)。 搜索結果提出了額外的鏈接,提高資源的發現廣泛。 單點登錄訪問將提供方便的資源是否認購或關閉校園。
牛津大學圖書館的所有參與網上目錄(OLIS)。 它包含了將近七十年的估計與牛津大學的圖書館中保存的相關萬元職稱萬條記錄。